五月五庆端午 端午典故知多少?

2024-06-10  微信红包微币天天送,关注微信号: hkziyouxing (长按左边红色字复制)获取福利和最新香港购物优惠折扣信息

端午节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,是我国首个跻身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。端午本为「端五」,农曆五月初五,这天被称为是「恶月恶日」,特别容易生病,因此衍生出许多驱邪的习俗。据闻一多的《端午考》研究,在屈原投江之前,吴越一带(现在的江苏、浙江)已有端午节,是古时祭祀图腾──「龙」的日子。


节庆风俗是民族代代相传的文化遗产,时至今日,港人仍按传统过端午节,当中的典故大家又知道多少?


端午典故


端午节由来有多种说法?


关于端午节的由来,说法甚多,诸如:纪念屈原说;纪念伍子婿说;纪念曹娥说;起于三代夏至节说;恶月恶日驱避说,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。而据学者闻一多的《端午考》和《端午的历史教育》列举的百馀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,端午的起源,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,比屈原更早。


端午节是最多别名的节日?


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,别名也特别多,如端五,端阳,还有午日节、重五节,五月节、浴兰节、女儿节,天中节、地腊、诗人节、龙日等等。


每年有三个端午节?


屈原故乡湖北省宜昌市的秭归县有着「端午比年大」的说法,秭归县每年有三个「端午」:农曆五月初五是「头端午」,五月十五是「大端午」,五月二十五是「末端午」。秭归人从农曆四月底开始忙碌,泡糯米、杀鸡鸭、扫庭院、备锣鼓、修龙舟等。到了端午节前夕,秭归县的居民开始会扒龙舟、扎香囊、写对联、包糉子、挂艾叶等民间习俗。


屈原非姓屈?


几年前一套电视剧《芈月传》热播,「芈」姓渐被认识,这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。屈原、项羽也姓「芈」,「屈原,名平,楚之同姓者也。」楚国国君姓「芈」,屈原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后代,若追溯血统屈原也姓「芈」。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,氏作为姓的分支,「姓」为族号,产生于母系社会,用来区别婚姻,同姓不能通婚;氏则来自封地,用来区别贵贱。贵族有氏,平民百姓则是有名无氏;贵族男子称「氏」,女子才称「姓」。「屈」是屈原的氏,因此人们习惯叫「屈原」而不叫「芈原」或「芈平」。


糉有学问


•春秋时期──据记载,早在春秋时期,已有用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,称「角黍」;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,称「筒糉」。


•东汉末年──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,因水中含硷,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,煮熟,是硷水糉的前身。


•晋代──糉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。这时包糉子的原料除米外,还添加中药材益智仁,煮熟的糉子称「益智糉」。


•唐代──糉子用米已是「白莹如玉」,形状出现锥形、菱形。日本有文献记载「大唐糉子」。


•宋代──出现「蜜饯糉」,见苏东坡「时于糉里见杨梅」的诗句。宋代还出现用糉子堆成楼台亭阁、木车牛马状的广告,说明宋代吃糉子已很时尚。


•元、明、清──元代时糉叶已从菰叶变为箬叶。明代则开始用芦苇叶包糉子,配料更多元化,有豆沙、猪肉、松子仁、枣子、胡桃等。清代开始出现「火腿糉子」。

甜糉何时有?


最早有甜糉记载是唐代的一个宴会。在唐朝韦巨源官位升迁时办的「烧尾宴」上,有一道叫「赐绯含香糉子」的菜。(烧尾宴是士子登科或官位升迁而举行的宴会)菜谱后还写着「蜜淋」,用蜂蜜浇糉子。如今陕西关中和陕南一带的「蜂蜜凉糉」,据说就是从此演化而来。唐宋时期,几乎是甜糉的天下。宋代甜糉馅料丰富,加红枣、松子、板栗、胡桃、杏乾、柿饼等。


秘鲁人在圣诞节吃糉?


原来远在南美洲的秘鲁,也有吃糉子的习俗!秘鲁人吃的糉子是香蕉叶包裹鸡肉等馅料,煮熟后搭配秘鲁辣酱、紫洋葱等清新香辣的配料来享用。有趣的是,秘鲁人是在圣诞节吃糉子的!另外,韩国其实也有端午节,但他们不吃糉、没龙舟竞赛,而是吃艾子糕、用菖蒲水洗头辟邪。


龙舟冷知识

赛龙舟,其实不是因为屈原?


屈原的《九歌.湘君》当中一句「驾飞龙兮北征,邅吾道兮洞庭」,表达的是驾龙舟盪于江上,将一些器物(如玉珮)扔到江中纪念某人的情境。有专家考证,龙舟竞渡的活动可能较屈原早一千多年已出现。据说古人将船当作送走灾邪的工具,既然要送邪,也就愈快愈好,于是衍生出端午竞渡的习俗。


龙舟点睛要点哪几个地方?


「点睛」过程有一定的顺序,先用朱砂笔点眼睛,然后点鼻子,跟着点舌头,再点龙角,最后在后面的鳞点几下。


现代龙舟竞赛运动源于香港?


1976年6月,香港举办世界首次国际龙舟比赛,开创将龙舟运动带向国际的新发展阶段。此后,亚洲及欧美等地纷纷模仿香港的龙舟竞技,龙舟比赛走向国际,香港功不可没。近年,「香港国际龙舟邀请赛」已发展成全球健儿云集的大型体育盛事。


习俗话你知


端午节是否该说「端午快乐」?


按照古人的说法,五月是毒月,初五是毒日,所以端午节这一天他们有各种方法驱毒辟邪。而在明清时期,新嫁或已嫁之女要回娘家度节,称「躲端五」。此习俗在宋代似已出现,陆游《丰岁》诗有「羊腔酒担争迎妇,遣鼓龙船共赛神」之句。按照这说法,端午节互道「端午安康」或更合适。

逐渐消失的端午习俗


农曆五月被称为「恶月」,传统上,端午节不少习俗都跟禳毒驱疫有关,如挂菖蒲、驱五毒。挂菖蒲并不限于菖蒲单此一种植物,更泛指菖蒲、艾草、兰草等芬香类植物。传说挂上这些植物可保佑家中免受「五毒」入侵。挂菖蒲的习俗后来延伸至屋外,人们亦会简单捆扎青草,造成配饰或花环,配戴当成挂菖蒲。


驱五毒是指蛇、蝎、壁虎、蜈蚣、蟾蜍五种生物,相传牠们身带祸害。每当端午节的时候,古人便会将五毒的图像剪下来,并贴到门、窗,甚至小孩的手上,就好像农曆新年会贴挥春一样,祈求平安。


地址:https://www.wenweipo.com/a/202406/10/AP666658aee4b05df3a51ed406.html 地图查看>>

 

来源:大公報 责任编辑:阿苗
版权免责声明:本微信公众号部分图文分享自互联网。如有侵权,请及时微信告知。3hk.cn 第一时间处理异议。转载3hk.cn原创文章,需注明来源于【本微信号昵称】和作者3hk.cn (无注明来源昵称和作者的,3hk.cn 保留追究责任权利)

更多>>相关阅读

更多>>微信香港攻略最新推荐